最後一間係 Glenfarclas。一間出囗至超過 50 個國家、經歷 6 代的家族式蒸餾廠。他們的這個家族式與一些家族生意不同。他們仍是完全由一個家族擁有,不像其他只是由家族擁有部份股份及管理。
歷史
Glenfarclas 的歷史由 1791 年已經開始,但他們家族於 1836 年才取得牌照。酒廠經歷了 1865 至 1890 年行業工業化的轉變,但仍舊堅持舊有製法,亦專注於本土市場,賣酒比酒商作混合之用。當時他們亦想過創立品牌,亦諗過用 Glenlivet 呢個標籤(當時已經有人用)。其後 J G Smith 於 1880 年打官司爭取 Glenlivet 這個標籤,法庭最後判決只有他們可以用 Glenlivet 這個標籤,而其他廠只可以用這個字作字尾,所以他們的品牌便是 Glenfarclas-Glenlivet。
1890 年 George G Grant 去世,他的兩個兒子 John 及 George 負責管理酒廠及麥場。當時威士忌的風潮開始轉向 Speyside 的風格,而 Islay 及 Campbeltown 開始失勢。酒廠亦有一定發展,亦開始迎來他們一場風暴。酒廠與酒商 Pattisons 於 1896 年合夥成立合夥公司,各佔一半股權。酒廠會負責製作威士忌,而 Pattisons 負責行銷。由於 Pattisons 因後來經營不善而導致清盤,因合夥人關係而導致 Pattisons 的債主向合夥公司追酒。但其實 Glenfarclas 仍未賣酒至合夥公司,可是仍因此而引起一連串訴訟。可幸的事,Glenfarclas 及 Pattisons 的合夥協議容許 Glenfarclas 可以優先買回合夥公司的資產,在得到銀行支持下,Glenfarclas 得以維持下去,事件繞釀至 1905 年,亦導致 Glenfarclas 走上一條獨立運作之路,直至現在,他們仍堅持由家族一直擁有酒廠,亦拒絕一切外來的收購要約,是現在碩果僅存的家族擁有及經營的酒廠。
直至 1970 年前,他們主力還是製作麥芽威士忌供其他品牌混合之用,包括大家熟悉的 Ballantine。酒商對 Glenfarclas 酒的評價很高,亦令酒廠在財務上得到充實。
1913 年 John Grant 過身,George 成為主事人。在他帶領下酒廠捱過了 1920 至 1950 年的大蕭條及大戰。酒廠於 1947 年才轉為有限公司,1970 年代開始生產自家品牌的 Single Malt Whisky。
1972 年他們關閉了麥廠,並改建為焙爐及磨坊,增加了産能。在 1973 年他們獲得了 Chivas 一張大訂單,足夠他們一年的產量。因此他們加大投資,於其後幾年加建蒸餾壼及開設訪客中心。
生產特式
Glenfarclas 的生產特式主要有三方面:直接用火加熱蒸餾(Direct Firing)、雪利酒桶使用(Sherry Casks)及潮濕和低層的倉庫。
酒廠現在是由製麥廠購入麥芽。麥芽品種叫 Optic,而且主要是經過低程度焙乾(約 3 ppm)。一般儲存了約兩星期的用量。他們發酵是分開兩段,一批發酵約 48 小時,另一批 96 小時,之後會把兩批混合再蒸餾。
酒廠有 3 對蒸餾壼,Wash Still 容量約 25000 公升,Spirit Still 約 21000 公升。他們會真接用火加熱,現在已經冇乜廠會咁用了。因為酒廠深信用火直接加熱會令酒更有特式。他們曾於 1980 年試過改用發熱圏加熱,但他們發現製成的酒不再似他們的風格,所以即刻改回用火。
木桶方面,他們主要用雪利酒桶(ex-sherry casks)。全部酒儲存在他們傳统的非常潮濕的酒倉,酒桶只排起兩層。
產品方面,他們有一系列的陳年威士忌,由 12 年至 17、25、30、40 年。早於數月前他們在香港推出他們的50年威士忌。另外,他們亦有一款叫 Glenfarclas 105 Cask Strength 的威士忌,有成 60 度酒精。
另一款他們較特式的系列是他們每一年都會出年份威士忌,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做好好玩。所以在他們的遊客中心內有一個櫃陳列了每一年的年份威士忌,頗壯觀的。大家亦可找出及買入自己的年份。這些威士忌全是 Single Cask Cask Strength 的。
試酒
今次酒廠遊歷的其中一個任務是幫人找一些好的威士忌成桶買。所以在這酒廠試酒是在他的酒窖內試。
當我們一行七人步入酒窖後,酒廠的銷售總監和酒窖經理便開始給我第一個樣本。我問他我可否寫紀錄時,他便給了我一個木的檔案板,板上的文件夾上有兩張 A4 紙。我看看發現是一個列表,第一欄是年份,之後是酒窖號碼,酒桶行號及木桶號碼,非常詳盡。之後他便說他給我的樣本是表中第一行所列的。
我試酒時看一看環境,他們並沒有吐桶給我吐,所以我呑了。剛呑下之後,他便給我另一個樣本,並說這是表中第二行所列的!那我立刻看看那兩張 A4 紙,每一頁約有 50 行,亦即表示他們约有 100 個樣本給我試!在不可以吐的情況下,我開始擔心我會醉了。之後我開始越來越揀擇,有些樣本只聞一下,香氣一不足夠就唔試,最後選擇了約 10 桶酒叫他們報價。
試完後他們問我有什麼特別的酒想試。剛巧有朋友是 1966 年誕生,便問他可否試 1966 年的威士忌。酒窖經理一聽之後便説:「1966 was a bad year.」。我們正想問原因之時,他便說:「Because England won World Cup that year.」。這個笑話可笑了我們一整天,亦感受到蘇格蘭人對英格蘭有幾深厚的「感情」。
最後,由於自己頗喜歡這酒廠的酒,所以又掃了一點.......
10.11.13
13.10.13
參觀威士忌蒸餾廠(三) - The Balvenie
第三間係 Balvenie。其實可能係第三及第四間,因為 Balvenie 同 Glenfiddich 係同一個集團 William Grants & Son,而且在同一個位置,所以它們的部份設施是兩間蒸餾廠共用的。
歷史
William Grant 於1892年建立此蒸餾廠,位置在 Glenfiddich 蒸餾廠隔離。此蒸餾廠位於Dufftown 巿郊的地方。William Grant 之前在另一間蒸餾廠 Montlach 工作,離開後他在近Balvenie Castle 的地方買了一塊地並建立此蒸餾廠,包括 Glenfiddich,所以兩間廠的建立時間很相近(Glenfiddich 是 1887)。
生產過程
如果想清楚地參觀整個生產過程,Balvenie 就是一個必到的地方。因為 Balvenie 蒸餾廠由種麥開始到入樽都是自己一腳踢的。他們在蒸餾廠旁仍擁有自己的麥田,並會用這處種的麥做威士忌。他們也是小數在蒸餾廠內自行把麥發芽及製作,更加是碩果僅存地仍保有自己的木桶工場的蒸餾廠。
在這裡,他們一手一腳,由零開始的生產。產量不多,酒的 Cut 約 30%。同他的兄弟倉Glenfiddich 有所不同。Glenfiddich 生產量大,產品亦較大路及商業化,而 Balvenie 則是走精品路線,志在嘗試不同的造酒方式,所以他們有一隻21年的 Portwood Single Malt,是用存過砵酒的木桶作 Finishing。
酒廠的 Malt Master David Stewart 係一位深受業界敬重的老行專,已有50年經驗。他之前也是 Glenfiddich 的 Malt Master,但現在已退下來,只做 Balvenie 的 Malt Master 了。以下是他的簡介。
試酒方面,除了在試酒室試酒(他們的試酒室是在 Glenfiddich 入面),亦會在酒窖入面嘗試「偷」酒飮,大家亦會知道在酒窖內「放狗」點解,亦有機會用最傳統的酒杯(你隻手)試酒。以下是他們的試酒室。
酒款方面,他們常規生產的有12年、17年、15年單一木桶、21年 Portwood、30年及40年等。
想獲得更多此蒸餾廠資料可以上他們網站 www.thebalvenie.com。他們在 YouTube 亦有Channel,有很多不錯的短片,值得一看。
歷史
William Grant 於1892年建立此蒸餾廠,位置在 Glenfiddich 蒸餾廠隔離。此蒸餾廠位於Dufftown 巿郊的地方。William Grant 之前在另一間蒸餾廠 Montlach 工作,離開後他在近Balvenie Castle 的地方買了一塊地並建立此蒸餾廠,包括 Glenfiddich,所以兩間廠的建立時間很相近(Glenfiddich 是 1887)。
生產過程
如果想清楚地參觀整個生產過程,Balvenie 就是一個必到的地方。因為 Balvenie 蒸餾廠由種麥開始到入樽都是自己一腳踢的。他們在蒸餾廠旁仍擁有自己的麥田,並會用這處種的麥做威士忌。他們也是小數在蒸餾廠內自行把麥發芽及製作,更加是碩果僅存地仍保有自己的木桶工場的蒸餾廠。
在這裡,他們一手一腳,由零開始的生產。產量不多,酒的 Cut 約 30%。同他的兄弟倉Glenfiddich 有所不同。Glenfiddich 生產量大,產品亦較大路及商業化,而 Balvenie 則是走精品路線,志在嘗試不同的造酒方式,所以他們有一隻21年的 Portwood Single Malt,是用存過砵酒的木桶作 Finishing。
酒廠的 Malt Master David Stewart 係一位深受業界敬重的老行專,已有50年經驗。他之前也是 Glenfiddich 的 Malt Master,但現在已退下來,只做 Balvenie 的 Malt Master 了。以下是他的簡介。
試酒方面,除了在試酒室試酒(他們的試酒室是在 Glenfiddich 入面),亦會在酒窖入面嘗試「偷」酒飮,大家亦會知道在酒窖內「放狗」點解,亦有機會用最傳統的酒杯(你隻手)試酒。以下是他們的試酒室。
酒款方面,他們常規生產的有12年、17年、15年單一木桶、21年 Portwood、30年及40年等。
想獲得更多此蒸餾廠資料可以上他們網站 www.thebalvenie.com。他們在 YouTube 亦有Channel,有很多不錯的短片,值得一看。
1.10.13
參觀威士忌蒸餾廠(二) - Macallan
第二間係出名的蒸餾廠 Macallan。呢個品牌我相信很多人都熟識,由於在室內地方唔準影相(除了在試酒室),所以只有在室外及試酒室影返夠本。
歷史
歷史
於 1824 年成立的 Macallan 是其中一間最早獲得牌照運作的蒸餾廠。由一個種麥的教師 Alexander Reid 建立。Macallan 呢個名根據官方網站係由 Magh 及 Ellan 兩個字組成。Magh 係解一片肥沃的土地而 Ellan 乃 St. Fillan,一位在八世紀時蘇格蘭傳教的修士的名字。酒廠於 1868 年被 James Stuart 買下,並於 1892 年轉手至 Roderick Kemp,他被認為是將 Macallan 發揚光大的人。1909 年 Kemp 死後,酒廠由其後人以家族基金形式運作。經過數十年營運後,Highland Distillers PLC 於1996 至 99 年間成為了大股東,但其位置卻於 1999 年後被 Edrington Group 取代。
生產
Macallan 一直堅持他們的生產哲學是來自六大支柱:第一個是他們精神上的家園(Spiritual Home),亦即是大家在酒標上見到的一間小屋(見下圖)。這小屋其實大有名堂的,叫做 East Elchies House,於 1700 年建成,比酒廠的歷史還早。這小屋由 Captain John Grant 建立,他的孫子於 1759 年把它賣了給 Seafield 的伯爵,之後才在 1868 年由 James Stuart 買下,而到 1961 年才由 Macallan 酒廠持有。此小屋翻修及擴建後於 1985 年重開。由於他的歷史價值,而成為了酒廠的標誌物,以下是實物的樣子:
第二個支柱是他們用的小蒸餾壼,其大小是同區(Speyside)內最細的。這樣會令酒與銅的接觸比例提高,而令至酒味較豐富。酒廠共有14個這類蒸餾壼,每個可載約 3900 公升。如果你留意蘇格蘭銀行 10 英鎊紙幣背面,便會看到這細小的蒸餾壺了。
第三個支柱是他們截取新酒的部位,即是所謂的 Cut。Macallan 在截酒方面只截取最優質的部份,只佔整體的 16%,可以是數一數二的小。收集酒精的含量是69.8%,所有其後的產品就是以此量少精純的新酒做成。
第四個支柱相信大家亦會估到了,就是他們木桶的使用。他們會四出找尋優質木桶作陳年之用。常用的包括:西班牙橡木雪利酒桶(Spanish oak sherry cask)、美國橡木雪利酒桶(American oak sherry cask)及美國橡木波班酒桶(American oak bourbon cask)。所以他們有隻酒叫三桶熟成(Triple cask maturation)。
在參觀時他們進一步解釋他們的木桶使用。Macallan 是小數由橡樹開始已經監控他們的木桶來源的酒廠。他們會派人去選購及製造新木桶,之後把新木桶交給雪利酒莊去儲存雪利酒,幾年後才把木桶收回來存放他們的新酒。這樣便可更加保證他們木桶的質量。另外,當酒桶已經不能再作威士忌後,他們會把木桶用作裝水。他們認為先讓水與木桶內殘餘的酒作「溝通」,之後做出來的威士忌會更好。所以他們有一個很大的倉庫存著一桶桶的水。
第五支柱是他們的自然酒色。他們不會在入樽時加色。所有酒的顏色都是來自木桶。最後支柱我個人覺得最「利害」,就是他們的團隊。他們每年會試不同的樣本以達致一致的品質,果然係一份好工。
Macallan 的產量非常驚人。他們會把製成的酒混好後用好像運油車的大貨車運往他們的入樽廠。這入樽廠之大可說是數一數二,每分鐘入酒 600支,一日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不停運作。
參觀完當然要試酒啦!酒廠安排了我們在 East Elchies House 試酒,一共有 6 個Sample(見下圖)。最左的是剛蒸餾完的新酒,所以是透明無色的。最右的兩杯是 Oscuro 及 1842 Limited Release。
22.9.13
參觀威士忌蒸餾廠(一) - Benromach
早陣子經友人安排去了蘇格蘭參觀了一些威士忌蒸餾廠,現在這裡報導一下。第一間是Benromach。
鳴謝
這次參觀多謝Gordon & MacPhail 的導賞及安排。所有相片均是由我拍攝,未經我及Gordon & MacPhail 批准均不可轉載,否則後果自負。
歷史
Benromach 在 Speyside 是最細的一間蒸餾廠,位於蘇格蘭東北Forres城市外圍。它於1898年由 GlenNevis Distillery 的 Duncan MacCallum 及一位酒商 F W Brickmann 建立,並於1899年開始生產。蒸餾廠於1911年賣了給倫敦的 Harvey McNair & Co.,之後一直生產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之後蒸餾廠再次轉手到 Benromach Distillery Limited。1938年被美國公司 Associated Scottish Distilleries Limited 收購,之後在1953年再被賣至蘇格蘭的 Scottish Malt Distillers Limited。蒸餾廠於 1966 年開始作了一連串的重建,包括安裝新的爐具及建立更多的廠房。可是在1983年入了最後一桶酒之後停產了。直至1993 年,蒸餾廠被現在的擁有人酒商Gordon & MacPhail 收購而重開,Gordon & MacPhail 之後投入大量金錢翻新廠房並使之重新可以運作,於1998年由皇儲查理斯開幕。皇儲亦獲贈他們的特別世紀版威士忌(限量3500支)作為他50歲生日禮 物,你話做皇室幾多著數呢!皇儲亦在重新投產後的第一桶酒的酒桶上簽名。
1999年蒸餾廠的遊客中心開啟,自此大家可以到此蒸餾廠參觀遊覽。蒸餾廠於2000年被蘇格蘭旅遊局給予4星的旅遊景點獎,同年蒸餾廠亦成為 Malt Whisky Trail一員。
蒸餾廠內有一個小小博物館,展示了一些舊式制酒設備,對一些初學者來說是一個好好的學習場所,值得一看。
鳴謝
這次參觀多謝Gordon & MacPhail 的導賞及安排。所有相片均是由我拍攝,未經我及Gordon & MacPhail 批准均不可轉載,否則後果自負。
歷史
Benromach 在 Speyside 是最細的一間蒸餾廠,位於蘇格蘭東北Forres城市外圍。它於1898年由 GlenNevis Distillery 的 Duncan MacCallum 及一位酒商 F W Brickmann 建立,並於1899年開始生產。蒸餾廠於1911年賣了給倫敦的 Harvey McNair & Co.,之後一直生產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之後蒸餾廠再次轉手到 Benromach Distillery Limited。1938年被美國公司 Associated Scottish Distilleries Limited 收購,之後在1953年再被賣至蘇格蘭的 Scottish Malt Distillers Limited。蒸餾廠於 1966 年開始作了一連串的重建,包括安裝新的爐具及建立更多的廠房。可是在1983年入了最後一桶酒之後停產了。直至1993 年,蒸餾廠被現在的擁有人酒商Gordon & MacPhail 收購而重開,Gordon & MacPhail 之後投入大量金錢翻新廠房並使之重新可以運作,於1998年由皇儲查理斯開幕。皇儲亦獲贈他們的特別世紀版威士忌(限量3500支)作為他50歲生日禮 物,你話做皇室幾多著數呢!皇儲亦在重新投產後的第一桶酒的酒桶上簽名。

蒸餾廠內有一個小小博物館,展示了一些舊式制酒設備,對一些初學者來說是一個好好的學習場所,值得一看。
產品
他們由蘇格蘭各地購入麥芽,並用 Romach Hill 附近的泉水釀造(唔知Ben-romach 的名字可能就是咁來的?)。他們造酒方式貫徹
Speyside 的特色,酒的花果味較重,煤泥味較輕(甚至接近0,由3至13PPM不等),亦主要用美國波斑桶(Bourbon
Cask)及西班牙雪利桶(Sherry
Cask)陳年。由於蒸餾廠的規模夠細,所以他們可以對不同製酒方法作試驗,這優勢相對其他蒸餾廠來說是頗大的。所以,隨了以陳年時間劃分的傳統產品外,
他們亦有其他較特別的酒品,例如他們 2006 年出產的 Benromach
Organic,一隻由有機認証麥芽生產的單一麥芽威士忌。此外,他們亦有自家的 Cask Strength 威士忌和加強煤泥味的
Benromach Peat Smoke。最近,他們更從意大利酒莊買下 Sassicaia
紅酒的酒桶作他們陳年威士忌之用,他們創新的想法真的值得一讚。
蒸餾廠行2007年加建酒窖以提升陳酒設施,2009年推出了重新開廠後第一隻10年陳的單一麥芽威士忌。此威士忌近年在美國得到很好的評價,在美國的
Ultimate Spirits Challenge中得到了95分(滿分100)。現在,這廠已發展了三十多款不同的威士忌。
詳情可到他們的網站:www.benromach.com
詳情可到他們的網站:www.benromach.com
3.9.13
蘇格蘭威士忌介紹(An Introduction to Scotch Whisky)
(原文於2013年8月15日發表於舊網誌)
大家可能知道我早前去了一轉蘇格蘭參觀了一些蒸餾廠及酒商。這文原先是在所有酒廠的遊覽報告之後才出,但發覺我在介紹蒸餾廠時常用到一些他們生產時的用語,所以我決定先寫好這文章貼出,等初學者對蘇格蘭威士忌有些認識先。
鳴謝
這次參觀多謝以下單位的導賞及安排。所有相片均是由我拍攝,由於事先須得到有關單位批准我才可拍攝(因為蒸餾廠的內部運作一般不會對外開放),所以所有相片未經我及有關單位批准均不可轉載,否則引起法律訴訟後果自負。單位包括:Benromach Distillery、Gordon & MacPhail、The Balvenie Distillery、Glenfiddich Distillery、Glenfarclas Distillery。
此外,這文有部份資料引用自威士忌大師 Charles MacLean 的 Malt Whisky - The Complete Guide,特此致謝。我亦會不日將此書的讀書報告貼出。
歷史
先談小小歷史典故。很多時我們見到談及蒸餾酒有一個拉丁文的用語 Aqua Vitae,英文譯為 Water of Life(生命之水),法文是 eau de vie,荷蘭文為 akvavit。Aqua vitae 是羅馬時期在英國的人先說出來,據說這字是由當時在蘇格蘭的蓋爾人(Gaelic)的字 Uisage Beatha 𨍭譯過來的。這字的讀音為(ooshkie bayahah),其後簡讀為 uiskie(讀音為 oui-sh-kie),直至1715年才出現較現代的字 Whiskie。
他們叫當時的蒸餾酒為生命之水可能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以前他們飲酒其中一個原因是酒比水乾淨,另外亦有典故描述飮用時的感覺(可能是最早的品飲報告(Tasting Note )呢!),內容大致是「人喝後有一團火燃燒至肚內,再有一鼓熱力湧上腦袋,從而給與我生命」。很多酒鬼亦都對這穿鑿附會,甚至有人說聖經內耶穌父親 St. Joseph 聖若瑟不是木匠(Carpenter),而是桶匠(Cooper)。而把水變酒的神蹟其實是蒸餾法造酒。
蒸餾法在中世紀時期曾經消失過。到13世紀時由 Arnold de Villa Nova 再發掘出來,所以有人說他就是蒸餾之父(Father of Distilling)。他把葡萄酒作蒸餾後而把蒸餾出來的酒叫作 eau de vie,而他的學生 Raymond Lully 用阿拉伯話(Arabic)的 al kohl 命名這蒸餾出來的產品。al kohl 有「精神(Spirit)」及「影響思想的藥(Mind Altering Drug)」的意思,而 al kohl 這字亦即是以後我們常用的 alcohol 了。
第一次有官方文件講述用麥芽做酒是發生在1494年,但當時做酒的目的多為醫學用途,包括保存屍身作標本或解剖之用。而正式出現官方執照去成立蒸餾廠是在1670年由 Duncan Forbes 在 Ferintosh 獲得。至於私下做蒸餾酒在當時其實非常普遍,這現象其實一直存在,甚至到現在仍然有。以前麥農是把自己當年有多的收成做酒,所以可以時做時唔做,例如1757年失收之後,1757年至1760年都沒有威士忌產出。
當時做酒的農夫亦會把他們蒸餾的酒賣給商人,所以產生了一些酒商把一桶桶的酒買回來入樽出售。因此,大部分的酒品牌都是由此而來的,而他們的創辦人多數是以前開雜貨店或士多的。Famous Grouse 的創辦人 Matthew Gloag 是開雜貨店的,Johnny Walker 在1820年及 Ballantine 在1827年都係,Dewar(1846年)及 Chivas(1839年)的創辦人都在酒舖做工人開始的。
蘇格蘭威士忌在1870及1880年代迎來第一次繁盛期,主要是當時蘇格蘭的格拉斯歌(Glasgow)十分繁榮,令蘇格蘭威士忌風行。另一個原因係因為歐洲葡萄受到芽虫箘(Phylloxera)侵襲,而令到干邑區(Cognac)失收,導致顧客轉至蘇格蘭尋找蒸餾酒產品。此後,混合式威士忌的出現引致1905年發生一單簡稱「什麼是威士忌(What is Whisky?)」的訴訟。
訴訟原因是因為當時混合威士忌在巿場佔了一個很大的份額,而很多混合威士忌的麥芽成份很低(有些酒的麥芽威士忌成份只得百分之十,其餘的全是穀物威士忌)。由此引致蘇格蘭的蒸餾廠向法庭作出控訴,認為這些混合的威士忌並不是蘇格蘭威士忌。可是,法庭的判決卻確認威士忌包括麥芽製的和穀物製的,連混合的威士忌也包括在內。此後,威士忌便在酒標上標明各種不同的種類,包括:單一麥芽威士忌、混合麥芽威士忌、穀物威士忌及混合威士忌等等。
1920年美國的禁酒法案限制了酒的製造及使用,但諷刺的是此法案助長了美國對蘇格蘭威士忌的需求。當時很多的蘇格蘭威士忌廠在加勒比海國家委託代理人合法地把威士忌進口至那些國家,再經當地非法地運入美國。禁酒令解除後美國對蘇格蘭威士忌的須求仍然持續,但當時仍然以混合威士忌為主。而單一麥芽威士忌仍只是本土巿場的貨品。
1963年開始,有遠見的威士忌公司 William Grant & Son 開始推廣麥芽威士忌,並透過他旗下的 Glenfiddich 推出單一麥芽威士忌。市場對此威士忌亦給予好評,其後包括 Macallan 及 Glenmorangie 等加入生產單一麥芽威士忌。時至今日,單一麥芽威士忌成為了高質素而富風味的高級蒸餾酒品了。
大家可能知道我早前去了一轉蘇格蘭參觀了一些蒸餾廠及酒商。這文原先是在所有酒廠的遊覽報告之後才出,但發覺我在介紹蒸餾廠時常用到一些他們生產時的用語,所以我決定先寫好這文章貼出,等初學者對蘇格蘭威士忌有些認識先。
鳴謝
這次參觀多謝以下單位的導賞及安排。所有相片均是由我拍攝,由於事先須得到有關單位批准我才可拍攝(因為蒸餾廠的內部運作一般不會對外開放),所以所有相片未經我及有關單位批准均不可轉載,否則引起法律訴訟後果自負。單位包括:Benromach Distillery、Gordon & MacPhail、The Balvenie Distillery、Glenfiddich Distillery、Glenfarclas Distillery。
此外,這文有部份資料引用自威士忌大師 Charles MacLean 的 Malt Whisky - The Complete Guide,特此致謝。我亦會不日將此書的讀書報告貼出。
歷史
先談小小歷史典故。很多時我們見到談及蒸餾酒有一個拉丁文的用語 Aqua Vitae,英文譯為 Water of Life(生命之水),法文是 eau de vie,荷蘭文為 akvavit。Aqua vitae 是羅馬時期在英國的人先說出來,據說這字是由當時在蘇格蘭的蓋爾人(Gaelic)的字 Uisage Beatha 𨍭譯過來的。這字的讀音為(ooshkie bayahah),其後簡讀為 uiskie(讀音為 oui-sh-kie),直至1715年才出現較現代的字 Whiskie。
他們叫當時的蒸餾酒為生命之水可能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以前他們飲酒其中一個原因是酒比水乾淨,另外亦有典故描述飮用時的感覺(可能是最早的品飲報告(Tasting Note )呢!),內容大致是「人喝後有一團火燃燒至肚內,再有一鼓熱力湧上腦袋,從而給與我生命」。很多酒鬼亦都對這穿鑿附會,甚至有人說聖經內耶穌父親 St. Joseph 聖若瑟不是木匠(Carpenter),而是桶匠(Cooper)。而把水變酒的神蹟其實是蒸餾法造酒。
蒸餾法在中世紀時期曾經消失過。到13世紀時由 Arnold de Villa Nova 再發掘出來,所以有人說他就是蒸餾之父(Father of Distilling)。他把葡萄酒作蒸餾後而把蒸餾出來的酒叫作 eau de vie,而他的學生 Raymond Lully 用阿拉伯話(Arabic)的 al kohl 命名這蒸餾出來的產品。al kohl 有「精神(Spirit)」及「影響思想的藥(Mind Altering Drug)」的意思,而 al kohl 這字亦即是以後我們常用的 alcohol 了。
第一次有官方文件講述用麥芽做酒是發生在1494年,但當時做酒的目的多為醫學用途,包括保存屍身作標本或解剖之用。而正式出現官方執照去成立蒸餾廠是在1670年由 Duncan Forbes 在 Ferintosh 獲得。至於私下做蒸餾酒在當時其實非常普遍,這現象其實一直存在,甚至到現在仍然有。以前麥農是把自己當年有多的收成做酒,所以可以時做時唔做,例如1757年失收之後,1757年至1760年都沒有威士忌產出。
當時做酒的農夫亦會把他們蒸餾的酒賣給商人,所以產生了一些酒商把一桶桶的酒買回來入樽出售。因此,大部分的酒品牌都是由此而來的,而他們的創辦人多數是以前開雜貨店或士多的。Famous Grouse 的創辦人 Matthew Gloag 是開雜貨店的,Johnny Walker 在1820年及 Ballantine 在1827年都係,Dewar(1846年)及 Chivas(1839年)的創辦人都在酒舖做工人開始的。
蘇格蘭威士忌在1870及1880年代迎來第一次繁盛期,主要是當時蘇格蘭的格拉斯歌(Glasgow)十分繁榮,令蘇格蘭威士忌風行。另一個原因係因為歐洲葡萄受到芽虫箘(Phylloxera)侵襲,而令到干邑區(Cognac)失收,導致顧客轉至蘇格蘭尋找蒸餾酒產品。此後,混合式威士忌的出現引致1905年發生一單簡稱「什麼是威士忌(What is Whisky?)」的訴訟。
訴訟原因是因為當時混合威士忌在巿場佔了一個很大的份額,而很多混合威士忌的麥芽成份很低(有些酒的麥芽威士忌成份只得百分之十,其餘的全是穀物威士忌)。由此引致蘇格蘭的蒸餾廠向法庭作出控訴,認為這些混合的威士忌並不是蘇格蘭威士忌。可是,法庭的判決卻確認威士忌包括麥芽製的和穀物製的,連混合的威士忌也包括在內。此後,威士忌便在酒標上標明各種不同的種類,包括:單一麥芽威士忌、混合麥芽威士忌、穀物威士忌及混合威士忌等等。
1920年美國的禁酒法案限制了酒的製造及使用,但諷刺的是此法案助長了美國對蘇格蘭威士忌的需求。當時很多的蘇格蘭威士忌廠在加勒比海國家委託代理人合法地把威士忌進口至那些國家,再經當地非法地運入美國。禁酒令解除後美國對蘇格蘭威士忌的須求仍然持續,但當時仍然以混合威士忌為主。而單一麥芽威士忌仍只是本土巿場的貨品。
1963年開始,有遠見的威士忌公司 William Grant & Son 開始推廣麥芽威士忌,並透過他旗下的 Glenfiddich 推出單一麥芽威士忌。市場對此威士忌亦給予好評,其後包括 Macallan 及 Glenmorangie 等加入生產單一麥芽威士忌。時至今日,單一麥芽威士忌成為了高質素而富風味的高級蒸餾酒品了。
種類
單一麥芽威士忌(Single Malt Whisky):由單一蒸餾廠以全麥芽製的威士忌
單一麥芽威士忌(Single Malt Whisky):由單一蒸餾廠以全麥芽製的威士忌
混合麥芽威士忌(Blended / Vatted Malt Whisky):由多於一間蒸餾廠以全麥芽製的威士忌
穀物威士忌(Grain Whisky):由穀物(技術上包括麥芽)製的威士忌
混合威士忌(Blended Whisky):由麥芽威士忌及穀物威士忌混合而成的威士忌
製麥是指由採收麥粒之後直至送蒸餾廠做酒之間的過程。這個現在已差不多是獨立工序,因為大部份的蒸餾廠都是直接買入已製成的麥芽。這些麥廠運作成熟,現在已經可以按客戶要求製麥,有些甚至出口至外地,例如日本。
製麥過程包括發芽及焙乾。目的是令到麥芽具有一定的糖份及特色(例如煙燻味)。首先,經篩選的麥粒會先浸水三次令其浸度大幅提升。分開幾次浸的原因是要在浸濕其間給與麥粒空氣,因為發芽是一種生長過程,空氣是必須的。一般是會浸在一個淺而闊的槽中(見下圖)。
期間亦須用工具翻動麥粒,以提高空氣接觸。麥粒在有空氣及水份支持下會發芽,而發芽的目的在於利用麥粒本身的酵素把藏在麥粒的澱粉質轉成糖份,因為發芽中所生長的芽是要糖份來提供能量,如人一樣。下圖是發芽後的樣子,大家可以看到芽頭在麥粒的尖端出了來。
這些麥芽叫作麥芽青(Green Malt)。大家可看到這是人工密集的工作,像農夫耕田一樣,而且是一個非連續性工作,做完一批至一批。但現在有些製麥場已裝置氣動式發芽機將這過程作連續式自動化製作了。
為了保存糖份做酒而不至於全部用作發芽生長,於是便須要把麥芽青的生長殺停。殺停的方法就是用爐(Kiln)焙乾(見下圖一)。焙爐是一個石製的建構物,上層是放置麥芽青的,它的地板是疏氣的,方便燃燒後的濃煙上升(見下圖二)。而上方則是出煙口,會裝上抽氣扇幫助抽煙(見下圖三)。
燃燒時的煙有一點碘酒、海帶的味道,這些煙味就是導致最後威士忌出現的煙燻及類似牙痛水的味。由於當時只得這種燃料,所以傳統的蘇格蘭威士忌的煙燻味很重。但隨著煤(Coal)的使用及交通發達,現在主要是用煤作燃料而煤泥便擔當了調味品的角色。所以現在焙乾了的麥芽的煤泥味是可以控制的,有:
非煤泥使用麥芽(unpeated):沒有用煤泥焙乾
材料
威士忌在酒的分類是屬於穀物類烈酒,因為其原材料是麥芽及穀物類。相對拔蘭地是果類烈酒,因為它是由葡萄釀酒後蒸餾而成。在蘇格蘭,威士忌定義為以穀物釀酒蒸餾後再經過最少3年陳年的烈酒。因此,做威士忌的材料非常簡單,就是水和穀物。為簡化之後的描述,我現只用麥芽作例子解說。除了水和麥芽之外,另一樣勉強可以說是材料的便是酵母了。
水在威士忌製作過程中十分重要。如果你看過或聽過一些威士忌廠的介紹的話,你一定會留意到他們非常强調他們的水源。你亦可看到差不多全部的蒸餾廠都會建立在有一個穩定水源供應的地方。可是大家須要留意,很多威士忌廠在介紹水源時都會影住條河,之後又話他們的水源如何清澈。其實他們做威士忌的水源與條河冇乜直接關係的,因為做威士忌的水不是那些河水,而是泉水(Spring water)。河水只會抽取作蒸餾時冷卻之用。泉水通常是掘井抽取地下泉水的,有些蒸餾廠甚至會隱藏他們的水源,因為是商業秘密。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水對蒸餾廠及其產品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水的質素會影響產量,特別是水的質地。泉水必須要越清純越好,一般來說是所謂的軟水(Soft water),不是硬水(Hard water)。軟水的酸鹼度一般較低,由於它流過的地方一般是較硬的花崗岩,所以沒有太多的礦物質溶入水中,相對硬水則含有較多的礦物。雖然部份礦物質對蒸餾過程有幫助,但其實麥芽已提供了足夠的礦物質了。此外,較清純的軟泉水可以增加對麥芽的抽取量,雖然有爭論話水太軟會對麥芽抽取過度。
另一種水會用到的就是開始時談到的河水,蒸餾廠會抽河水在蒸餾時冷卻氣體的酒精為液體的用途。河水的水溫也有一定角色的,較凍的水會做出較傳統及較重味的酒,較暖的河水會導致酒味較純淨。因為越凍的水會令冷卻過程越快,酒接觸銅造的冷凍管時間較短,而令到酒的清純度因較短時間接觸銅而下降。傳統是在冬天時間蒸餾威士忌的,所以傳統的威士忌並沒有現代的那種清純感。
第二樣材料是麥芽。麥芽一般分9級,但只有頭3級(約20%)可以用作製造威士忌,因為此級的麥芽較易生長及發芽。麥芽必須要含高澱粉質、低蛋白質及低氮含量。此外亦要易發芽。蛋白質及澱粉質在麥芽內是相對的,氮含量越高的麥芽代表其蛋白質含量高,亦即澱粉質較低。低澱粉的麥芽含糖量亦會低,所出產的酒精度便會較低了。
在蘇格蘭他們會把麥芽分成5個區,但主要的反而是它們的品種,好像釀酒葡萄一樣。較傳統的品種如 Spatt Archer 及 Plumage Archer 已較小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混種如70年代的 Proctor 、Pioneer、Golden Promise。有學者爭拗說麥芽品種對威士忌味道沒有影響,因在蒸餾時其特性已大幅被降低,但不爭的事實卻是不同品種的麥芽在做酒時會產生不同的有基香料(Ester),而這些香料會影響將來成品的風味!
最後一樣可能是材料的便是酵母(Yeast)。說「可能」的原因是酵母本身是存在於周圍。如果把葡萄糖水放在一處不加理會的話,空氣中的酵母也會把葡萄糖水發酵的。以前的農夫便以自家環境下的酵母作發酵用,此類酵母叫做 Brewer's yeast。現在常用的卻是一些培植及調教過的酵母(Cultured Yeast)。相對於自家酵母,Cultured yeast 表現較可靠及穩定,供應量亦有保証。但自家酵母會有自己的特性,釀酒時往往會產生獨特的味道,而令到製成的酒更有自己的個性。現在很多蒸餾廠都會把兩類酵母混合成一條配方使用,亦是他們獨有的商業秘密。一般來說,酵母份量是麥芽的百分之二點二,以8噸為一個釀造單位便須要約175公斤酵母了。
威士忌在酒的分類是屬於穀物類烈酒,因為其原材料是麥芽及穀物類。相對拔蘭地是果類烈酒,因為它是由葡萄釀酒後蒸餾而成。在蘇格蘭,威士忌定義為以穀物釀酒蒸餾後再經過最少3年陳年的烈酒。因此,做威士忌的材料非常簡單,就是水和穀物。為簡化之後的描述,我現只用麥芽作例子解說。除了水和麥芽之外,另一樣勉強可以說是材料的便是酵母了。
水在威士忌製作過程中十分重要。如果你看過或聽過一些威士忌廠的介紹的話,你一定會留意到他們非常强調他們的水源。你亦可看到差不多全部的蒸餾廠都會建立在有一個穩定水源供應的地方。可是大家須要留意,很多威士忌廠在介紹水源時都會影住條河,之後又話他們的水源如何清澈。其實他們做威士忌的水源與條河冇乜直接關係的,因為做威士忌的水不是那些河水,而是泉水(Spring water)。河水只會抽取作蒸餾時冷卻之用。泉水通常是掘井抽取地下泉水的,有些蒸餾廠甚至會隱藏他們的水源,因為是商業秘密。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水對蒸餾廠及其產品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水的質素會影響產量,特別是水的質地。泉水必須要越清純越好,一般來說是所謂的軟水(Soft water),不是硬水(Hard water)。軟水的酸鹼度一般較低,由於它流過的地方一般是較硬的花崗岩,所以沒有太多的礦物質溶入水中,相對硬水則含有較多的礦物。雖然部份礦物質對蒸餾過程有幫助,但其實麥芽已提供了足夠的礦物質了。此外,較清純的軟泉水可以增加對麥芽的抽取量,雖然有爭論話水太軟會對麥芽抽取過度。
另一種水會用到的就是開始時談到的河水,蒸餾廠會抽河水在蒸餾時冷卻氣體的酒精為液體的用途。河水的水溫也有一定角色的,較凍的水會做出較傳統及較重味的酒,較暖的河水會導致酒味較純淨。因為越凍的水會令冷卻過程越快,酒接觸銅造的冷凍管時間較短,而令到酒的清純度因較短時間接觸銅而下降。傳統是在冬天時間蒸餾威士忌的,所以傳統的威士忌並沒有現代的那種清純感。
第二樣材料是麥芽。麥芽一般分9級,但只有頭3級(約20%)可以用作製造威士忌,因為此級的麥芽較易生長及發芽。麥芽必須要含高澱粉質、低蛋白質及低氮含量。此外亦要易發芽。蛋白質及澱粉質在麥芽內是相對的,氮含量越高的麥芽代表其蛋白質含量高,亦即澱粉質較低。低澱粉的麥芽含糖量亦會低,所出產的酒精度便會較低了。
在蘇格蘭他們會把麥芽分成5個區,但主要的反而是它們的品種,好像釀酒葡萄一樣。較傳統的品種如 Spatt Archer 及 Plumage Archer 已較小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混種如70年代的 Proctor 、Pioneer、Golden Promise。有學者爭拗說麥芽品種對威士忌味道沒有影響,因在蒸餾時其特性已大幅被降低,但不爭的事實卻是不同品種的麥芽在做酒時會產生不同的有基香料(Ester),而這些香料會影響將來成品的風味!
最後一樣可能是材料的便是酵母(Yeast)。說「可能」的原因是酵母本身是存在於周圍。如果把葡萄糖水放在一處不加理會的話,空氣中的酵母也會把葡萄糖水發酵的。以前的農夫便以自家環境下的酵母作發酵用,此類酵母叫做 Brewer's yeast。現在常用的卻是一些培植及調教過的酵母(Cultured Yeast)。相對於自家酵母,Cultured yeast 表現較可靠及穩定,供應量亦有保証。但自家酵母會有自己的特性,釀酒時往往會產生獨特的味道,而令到製成的酒更有自己的個性。現在很多蒸餾廠都會把兩類酵母混合成一條配方使用,亦是他們獨有的商業秘密。一般來說,酵母份量是麥芽的百分之二點二,以8噸為一個釀造單位便須要約175公斤酵母了。
生產過程
威士忌的生產過程是由麥芽粒開始,經過發笌、焙乾、磨碎、製糖、發酵、蒸餾及陳年而成。每一個程序也涉及不同的技術控制。以下是一個一般性的處理手法,各蒸餾廠在處理過程中都各有法寶,亦可能與這裡的描述有些分別,但整體的流程是一致的。
製麥(Malting)
威士忌的生產過程是由麥芽粒開始,經過發笌、焙乾、磨碎、製糖、發酵、蒸餾及陳年而成。每一個程序也涉及不同的技術控制。以下是一個一般性的處理手法,各蒸餾廠在處理過程中都各有法寶,亦可能與這裡的描述有些分別,但整體的流程是一致的。
製麥(Malting)
製麥是指由採收麥粒之後直至送蒸餾廠做酒之間的過程。這個現在已差不多是獨立工序,因為大部份的蒸餾廠都是直接買入已製成的麥芽。這些麥廠運作成熟,現在已經可以按客戶要求製麥,有些甚至出口至外地,例如日本。
製麥過程包括發芽及焙乾。目的是令到麥芽具有一定的糖份及特色(例如煙燻味)。首先,經篩選的麥粒會先浸水三次令其浸度大幅提升。分開幾次浸的原因是要在浸濕其間給與麥粒空氣,因為發芽是一種生長過程,空氣是必須的。一般是會浸在一個淺而闊的槽中(見下圖)。
期間亦須用工具翻動麥粒,以提高空氣接觸。麥粒在有空氣及水份支持下會發芽,而發芽的目的在於利用麥粒本身的酵素把藏在麥粒的澱粉質轉成糖份,因為發芽中所生長的芽是要糖份來提供能量,如人一樣。下圖是發芽後的樣子,大家可以看到芽頭在麥粒的尖端出了來。
這些麥芽叫作麥芽青(Green Malt)。大家可看到這是人工密集的工作,像農夫耕田一樣,而且是一個非連續性工作,做完一批至一批。但現在有些製麥場已裝置氣動式發芽機將這過程作連續式自動化製作了。
為了保存糖份做酒而不至於全部用作發芽生長,於是便須要把麥芽青的生長殺停。殺停的方法就是用爐(Kiln)焙乾(見下圖一)。焙爐是一個石製的建構物,上層是放置麥芽青的,它的地板是疏氣的,方便燃燒後的濃煙上升(見下圖二)。而上方則是出煙口,會裝上抽氣扇幫助抽煙(見下圖三)。
燃燒時的煙有一點碘酒、海帶的味道,這些煙味就是導致最後威士忌出現的煙燻及類似牙痛水的味。由於當時只得這種燃料,所以傳統的蘇格蘭威士忌的煙燻味很重。但隨著煤(Coal)的使用及交通發達,現在主要是用煤作燃料而煤泥便擔當了調味品的角色。所以現在焙乾了的麥芽的煤泥味是可以控制的,有:
非煤泥使用麥芽(unpeated):沒有用煤泥焙乾
輕煤泥使用(lightly peated):小量煤泥使用。是以百萬份之數量量度(part per
million(ppm)),約1至5ppm。
中度煤泥使用(medium peated):約10至20ppm
重煤泥使用(heavily peated):約30至50ppm
一般製麥廠都有兩種燃料使用,下圖較上方的是煤泥,較下方的是煤。
焙乾過程是先以60至65度的煙去燻那些麥芽青,因為溫度越高越難令煙燻味進入麥芽,好像㷛湯一樣(見下圖)。煙燻至合適的程度後便會清走煤泥,再提升溫度加速焙乾。焙乾之後便須讓麥芽降溫,之後包裝運送至蒸餾廠。
發酵及蒸餾(Fermentation and Distillation)
經處理好之後的麥芽會先放在麥桶(Malt Bin)儲起(見下圖),之後會轉至一台打芽機(Dressing Machine)打走麥芽上綠色的芽。
碎麥芽會混入熱水放入攪拌壺(Mashtun),熱水一般放三輪。第一輪熱水的溫度約六十多度,並會把碎麥芽的糖份(主要是白色粉末)溶化(First Wash),期間一路落水一路攪拌。之後熱水會流走儲起。這時,第二輪熱水約七十多度會再沖碎麥芽一次,把剩餘的糖份也溶解或抽取出來(Second Wash),之後熱水會匯合剛材第一輪的熱水儲起。最後,第三輪約八十度溫度的熱水會沖入去碎麥芽(Third Wash),把僅餘的糖份也抽取出來。但要留意的是,此輪熱水流出後是不會與早兩輪熱水匯合,而是在下一批碎麥芽入攪拌壺時作第一輪熱水(First Wash)用。下圖是攪拌壺內的情況。
經過三輪熱水沖洗下,有剩下來的麥芽碎已差不多沒有糖份,這些麥芽渣(Draff)會用作牛的飼料。而頭兩輪儲起的熱水便是用作發酵的糖水,英文叫Wort(注意:這字讀音似工作的Work,不是讀似Walk)。下圖是儲起了的Wort,真的像糖水呢。
發酵後便是一些酒了,英文叫做 Wash。這些酒的酒精含量約8%,它們會被運至第一個銅製的蒸餾壺作蒸餾,這個過程稱為Wash Still,而經蒸餾後生產出來的叫低酒(Low Wine)。低酒會進入第二個銅製但不同型狀的蒸餾壺作第二次蒸餾,這個過程叫 Spirit Still。(見下圖)
大家可以看到酒盒頂端有一些扭制用以選擇酒的流向。因為在蒸餾時,首先經冷卻後流出的是一些較易揮發,但未必是可飮用酒精的化合物,之後可飲用的酒精會混合這些雜物流出,這些早段的東西英文叫 Foreshot 或者叫 Head(頭酒)。之後流出的可飮用的清澈的成品酒叫 Heart(酒心)。再之後流出的慢慢會變深色及重味的叫 Feint 或 Tail(酒尾)。只有酒心才會流入儲藏地方作威士忌用。其他的頭酒及酒尾會再運回蒸餾壺再作下一壺蒸餾過,蒸餾過程一直運行至整壺液體低於1%酒精含量才會停止。這些蒸餾過後的東西(Spent Lees)會排出河流。下圖是蒸餾房的樣子及外邊冷卻管的相片。
由此可見,由於蒸餾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何時將蒸餾出來的酒由頭酒轉至酒心及由酒心轉至酒尾對整個生產過程有重要作用,因為它的轉換同時影響了生產量及品質,這一個轉換過程英文稱之為 Cut。每一個酒廠的轉換位置都不同,產量亦不同。有些會轉取約33%作酒心製酒,有些可以低至16%的。
入桶陳年(Maturation)
蒸餾出來的新酒(New Spirit)是沒有顏色的。一般來說會把酒精度降至約63.5度作陳年,方法是加水。因為一般新酒的酒精度都過68度的,但亦有不加水直接入桶。這樣酒的熟成程度會較慢,好處是可以用小一些桶的數量。
威士忌的陳年要求最小是3年,酒的顏色及味道很大程度是陳年時由木桶處取來的。根據一些實驗指出,威士忌的味道有60至80%是由木桶來的,所以各酒廠對木桶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
木桶工場的工作十分全面,他們收到木桶後會檢查,合格才可用作陳酒。但有時酒廠買桶回來時為了方便運輸會先把酒桶折散才運至工場,那桶匠便須要重新組合酒桶了。此外,有時桶匠收回來的桶有部份可用,有部份不可用,那他們便要把有用的部份組合成一個可用的木桶。因為組裝的問題,木桶的大細也會有所改變。經組合後的波班桶會叫 Hogshead,容量約250公升。
一個可以用作陳酒的木桶,在第一次注入威士忌後,那些威士忌有時會標明係入第一次酒桶的酒(First Fill),之後的就叫再次入桶(Re-fill)。要標明入桶次數是因為酒在第一次會在木桶中抽取最多物質,再次入桶的酒抽取到的便會比第一次的小,這是一種酒的陳年狀況顯示。
木桶用後會再送回工場由桶匠檢查。他們會拆開木桶看看木桶可否再用,一般可用三、四次。下面兩張相是兩個不能再用的木桶的木片,第一張是波班桶,第二張是雪梨桶。
大家可看到木桶片中間被酒滲透的痕跡,顯示了酒已經抽取了很多木桶的物料了。如果痕跡較淺的話,桶匠是可以把內部的木刨去,再重新組成木桶再用。
大家亦可能從波班桶那張相留意到,波班桶的內部是黑色的,那是因為木桶被燻燒過。如果桶匠把波班桶內部刨去後,他還要把桶拿去再燻燒(英文叫Re-char)。而雪梨桶一般是不會燻燒的。
酒窖陳年
酒在酒窖(Cellar)陳年對酒的影響相信大家都知道是重要的,但其實酒窖的位置及結構也會對陳年有影響,甚至在同酒窖不同位置也有分別。我在其中一間酒窖內連續試了同款但不同桶及位置的酒,酒的表現真的是不同的。較舊的酒窖一般用石建造,樓高較低,地下也是用沙泥的(見下圖)。酒桶只可排兩至三層高。這種酒窖濕度較高,酒會較慢揮發走但酒精度相對跌得較快。另一種酒窖是較先進,可以建成很高,木桶也可排很多層,但這些酒窖的濕度較低,酒的容量跌得較快但酒精度保持得比較好。現代的這類酒窖甚至已裝置溫度控制去加以控制陳年情況。
現在,造酒的方法越來越五花八門,所用到的木桶也越來越多款式,但酒廠通常會在酒差不多可以入樽前把酒轉至另一類酒桶,待酒多一層次的味道,這做法英文叫Finishing,有時會用砵酒桶,雪梨桶,新木桶甚至葡萄酒桶,一般來說只會用這些桶陳酒數個月,之後便會入瓶。
入瓶前還有一些程序可以選擇性使用的。第一個是加色及溝水。加色的做法是加焦糖,這樣做的酒的顏色會變深。至於加水,在行內稱為中和(Neutralization),就是使酒精度下降至40%。
第二個可能會使用的程序就是冷凍過濾(Chilled Filtering)。冷凍過濾源於七十年代,一間叫Teacher的酒廠把威士忌入瓶後送到美國芝加哥。入瓶送貨時並沒有異樣,可是收貨拆箱後發現威士忌變混濁了,於是貨物被打回頭。經追查後發現這批威士忌在寒冷的碼頭放了一段頗長的時間。實驗亦發現威士忌在冷凍下會產生一些混濁的物質,但並不會影響酒的安全及味道。為了處理此情況,於是在入瓶前先把酒存在零下10度至4度的低溫,待酒變濁後再用紙製的過濾器把酒過濾才入瓶。經此做法之後,酒再經過冷凍儲存亦不會再引起混濁情況了。可是,一般飲家相信冷凍過濾會移走一部份酒的顏色及味道,所以有很多飲家是追求「不經冷凍過濾處理」(Un-chilled Filtered) 的威士忌。
入了瓶的威士忌經封酒塞及包裝後便是大家在巿面上買到的威士忌了。
一般製麥廠都有兩種燃料使用,下圖較上方的是煤泥,較下方的是煤。
焙乾過程是先以60至65度的煙去燻那些麥芽青,因為溫度越高越難令煙燻味進入麥芽,好像㷛湯一樣(見下圖)。煙燻至合適的程度後便會清走煤泥,再提升溫度加速焙乾。焙乾之後便須讓麥芽降溫,之後包裝運送至蒸餾廠。
發酵及蒸餾(Fermentation and Distillation)
經處理好之後的麥芽會先放在麥桶(Malt Bin)儲起(見下圖),之後會轉至一台打芽機(Dressing Machine)打走麥芽上綠色的芽。
碎麥芽會混入熱水放入攪拌壺(Mashtun),熱水一般放三輪。第一輪熱水的溫度約六十多度,並會把碎麥芽的糖份(主要是白色粉末)溶化(First Wash),期間一路落水一路攪拌。之後熱水會流走儲起。這時,第二輪熱水約七十多度會再沖碎麥芽一次,把剩餘的糖份也溶解或抽取出來(Second Wash),之後熱水會匯合剛材第一輪的熱水儲起。最後,第三輪約八十度溫度的熱水會沖入去碎麥芽(Third Wash),把僅餘的糖份也抽取出來。但要留意的是,此輪熱水流出後是不會與早兩輪熱水匯合,而是在下一批碎麥芽入攪拌壺時作第一輪熱水(First Wash)用。下圖是攪拌壺內的情況。
經過三輪熱水沖洗下,有剩下來的麥芽碎已差不多沒有糖份,這些麥芽渣(Draff)會用作牛的飼料。而頭兩輪儲起的熱水便是用作發酵的糖水,英文叫Wort(注意:這字讀音似工作的Work,不是讀似Walk)。下圖是儲起了的Wort,真的像糖水呢。
發酵後便是一些酒了,英文叫做 Wash。這些酒的酒精含量約8%,它們會被運至第一個銅製的蒸餾壺作蒸餾,這個過程稱為Wash Still,而經蒸餾後生產出來的叫低酒(Low Wine)。低酒會進入第二個銅製但不同型狀的蒸餾壺作第二次蒸餾,這個過程叫 Spirit Still。(見下圖)
大家可以看到酒盒頂端有一些扭制用以選擇酒的流向。因為在蒸餾時,首先經冷卻後流出的是一些較易揮發,但未必是可飮用酒精的化合物,之後可飲用的酒精會混合這些雜物流出,這些早段的東西英文叫 Foreshot 或者叫 Head(頭酒)。之後流出的可飮用的清澈的成品酒叫 Heart(酒心)。再之後流出的慢慢會變深色及重味的叫 Feint 或 Tail(酒尾)。只有酒心才會流入儲藏地方作威士忌用。其他的頭酒及酒尾會再運回蒸餾壺再作下一壺蒸餾過,蒸餾過程一直運行至整壺液體低於1%酒精含量才會停止。這些蒸餾過後的東西(Spent Lees)會排出河流。下圖是蒸餾房的樣子及外邊冷卻管的相片。
由此可見,由於蒸餾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何時將蒸餾出來的酒由頭酒轉至酒心及由酒心轉至酒尾對整個生產過程有重要作用,因為它的轉換同時影響了生產量及品質,這一個轉換過程英文稱之為 Cut。每一個酒廠的轉換位置都不同,產量亦不同。有些會轉取約33%作酒心製酒,有些可以低至16%的。
入桶陳年(Maturation)
蒸餾出來的新酒(New Spirit)是沒有顏色的。一般來說會把酒精度降至約63.5度作陳年,方法是加水。因為一般新酒的酒精度都過68度的,但亦有不加水直接入桶。這樣酒的熟成程度會較慢,好處是可以用小一些桶的數量。
威士忌的陳年要求最小是3年,酒的顏色及味道很大程度是陳年時由木桶處取來的。根據一些實驗指出,威士忌的味道有60至80%是由木桶來的,所以各酒廠對木桶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
木桶
經歷多年的不同試驗,橡木被認為是最適合的木桶材料。橡木對酒的一般影響包括増加酒的甜度、顏色及單寧,在味道方面亦會增加一些香草、焦糖味。此外,如果木桶的內部是被火燻燒成炭的話(即是英文的術語Char),木桶的碳面還會提供清除雜味的作用。新的木桶由於木的味道太強,並不適合作長時間儲存威士忌,所以一般儲存威士忌的木桶都是一些二手木桶。很久以前甚至會用一些裝過鹽,甚至魚的木桶來陳年威士忌的。除了增加顏色及味道外,木桶也是一種輕微透氣的載具,它會令威士忌慢慢氧化,而令其口感變醇厚。
做木桶的橡樹樹齡起碼要80歳,而橡樹亦大致可分為歐洲橡木及美洲橡木。由於木的品種關係,歐洲木在味道方面會令酒多一點幽香感,單寧亦會多一點;而美洲木則會令酒偏向甜香,有較多香草、生椰子等的味道,單寧亦會小一點。
現時大多數的酒廠都會用到二手的美國波班酒桶(ex-bourbon cask)和二手的西班牙雪梨酒桶(ex-sherry cask)。美國波班酒的製造要求是要用100%新木桶,所以當波班酒入樽後,那些木桶有很大多數都賣到蘇格蘭作威士忌陳年用。波班桶一般容量約是200公升,而波班酒的陳年最小兩年,所以一般陳威士忌的波班桶是用了最小兩年的。另一方面,西班牙的雪梨酒桶起碼用了一至四年才賣到蘇格蘭,一般容量是500公升。
一般來說,木桶會經木桶匠(Cooper)檢驗過才可裝酒。現在已很小酒廠有自家的木桶工場(Cooperage)(見下圖),他們大多外判了此工作,故收回來的桶已可使用。以下是我參觀的其中一家酒廠自家的木桶工場。
經歷多年的不同試驗,橡木被認為是最適合的木桶材料。橡木對酒的一般影響包括増加酒的甜度、顏色及單寧,在味道方面亦會增加一些香草、焦糖味。此外,如果木桶的內部是被火燻燒成炭的話(即是英文的術語Char),木桶的碳面還會提供清除雜味的作用。新的木桶由於木的味道太強,並不適合作長時間儲存威士忌,所以一般儲存威士忌的木桶都是一些二手木桶。很久以前甚至會用一些裝過鹽,甚至魚的木桶來陳年威士忌的。除了增加顏色及味道外,木桶也是一種輕微透氣的載具,它會令威士忌慢慢氧化,而令其口感變醇厚。
做木桶的橡樹樹齡起碼要80歳,而橡樹亦大致可分為歐洲橡木及美洲橡木。由於木的品種關係,歐洲木在味道方面會令酒多一點幽香感,單寧亦會多一點;而美洲木則會令酒偏向甜香,有較多香草、生椰子等的味道,單寧亦會小一點。
現時大多數的酒廠都會用到二手的美國波班酒桶(ex-bourbon cask)和二手的西班牙雪梨酒桶(ex-sherry cask)。美國波班酒的製造要求是要用100%新木桶,所以當波班酒入樽後,那些木桶有很大多數都賣到蘇格蘭作威士忌陳年用。波班桶一般容量約是200公升,而波班酒的陳年最小兩年,所以一般陳威士忌的波班桶是用了最小兩年的。另一方面,西班牙的雪梨酒桶起碼用了一至四年才賣到蘇格蘭,一般容量是500公升。
一般來說,木桶會經木桶匠(Cooper)檢驗過才可裝酒。現在已很小酒廠有自家的木桶工場(Cooperage)(見下圖),他們大多外判了此工作,故收回來的桶已可使用。以下是我參觀的其中一家酒廠自家的木桶工場。
木桶工場的工作十分全面,他們收到木桶後會檢查,合格才可用作陳酒。但有時酒廠買桶回來時為了方便運輸會先把酒桶折散才運至工場,那桶匠便須要重新組合酒桶了。此外,有時桶匠收回來的桶有部份可用,有部份不可用,那他們便要把有用的部份組合成一個可用的木桶。因為組裝的問題,木桶的大細也會有所改變。經組合後的波班桶會叫 Hogshead,容量約250公升。
一個可以用作陳酒的木桶,在第一次注入威士忌後,那些威士忌有時會標明係入第一次酒桶的酒(First Fill),之後的就叫再次入桶(Re-fill)。要標明入桶次數是因為酒在第一次會在木桶中抽取最多物質,再次入桶的酒抽取到的便會比第一次的小,這是一種酒的陳年狀況顯示。
木桶用後會再送回工場由桶匠檢查。他們會拆開木桶看看木桶可否再用,一般可用三、四次。下面兩張相是兩個不能再用的木桶的木片,第一張是波班桶,第二張是雪梨桶。
大家可看到木桶片中間被酒滲透的痕跡,顯示了酒已經抽取了很多木桶的物料了。如果痕跡較淺的話,桶匠是可以把內部的木刨去,再重新組成木桶再用。
大家亦可能從波班桶那張相留意到,波班桶的內部是黑色的,那是因為木桶被燻燒過。如果桶匠把波班桶內部刨去後,他還要把桶拿去再燻燒(英文叫Re-char)。而雪梨桶一般是不會燻燒的。
酒窖陳年
酒在酒窖(Cellar)陳年對酒的影響相信大家都知道是重要的,但其實酒窖的位置及結構也會對陳年有影響,甚至在同酒窖不同位置也有分別。我在其中一間酒窖內連續試了同款但不同桶及位置的酒,酒的表現真的是不同的。較舊的酒窖一般用石建造,樓高較低,地下也是用沙泥的(見下圖)。酒桶只可排兩至三層高。這種酒窖濕度較高,酒會較慢揮發走但酒精度相對跌得較快。另一種酒窖是較先進,可以建成很高,木桶也可排很多層,但這些酒窖的濕度較低,酒的容量跌得較快但酒精度保持得比較好。現代的這類酒窖甚至已裝置溫度控制去加以控制陳年情況。
現在,造酒的方法越來越五花八門,所用到的木桶也越來越多款式,但酒廠通常會在酒差不多可以入樽前把酒轉至另一類酒桶,待酒多一層次的味道,這做法英文叫Finishing,有時會用砵酒桶,雪梨桶,新木桶甚至葡萄酒桶,一般來說只會用這些桶陳酒數個月,之後便會入瓶。
入瓶(Bottling)
入瓶第一個要考慮的問題是何時入瓶。威士忌酒的法定要求是入瓶時酒精度最小有40%,所以如果酒的酒精度接近40%時,那便不得不入瓶了。另外就是酒廠的試酒員以酒的品質決定,一般酒廠的主試酒師(Malt Master)會不時試酒而決定那桶酒可以入瓶的。除此之外,他還要決定那幾桶酒混合來入瓶,目的是令到每一瓶同款的酒的品質及味道一致(當然也有些單桶酒(Single Cask)是不會與其他混合而直接入瓶,如果沒有溝水就更加是 Cask Strength添!)。因此,酒廠會把整批同款或根據他們產品設定的酒混合,再用容器(可以是一些已經用盡了的酒桶或一些大酒缸)把酒混和後入瓶。剛巧我碰上了他們運送酒桶。
入瓶第一個要考慮的問題是何時入瓶。威士忌酒的法定要求是入瓶時酒精度最小有40%,所以如果酒的酒精度接近40%時,那便不得不入瓶了。另外就是酒廠的試酒員以酒的品質決定,一般酒廠的主試酒師(Malt Master)會不時試酒而決定那桶酒可以入瓶的。除此之外,他還要決定那幾桶酒混合來入瓶,目的是令到每一瓶同款的酒的品質及味道一致(當然也有些單桶酒(Single Cask)是不會與其他混合而直接入瓶,如果沒有溝水就更加是 Cask Strength添!)。因此,酒廠會把整批同款或根據他們產品設定的酒混合,再用容器(可以是一些已經用盡了的酒桶或一些大酒缸)把酒混和後入瓶。剛巧我碰上了他們運送酒桶。
入瓶前還有一些程序可以選擇性使用的。第一個是加色及溝水。加色的做法是加焦糖,這樣做的酒的顏色會變深。至於加水,在行內稱為中和(Neutralization),就是使酒精度下降至40%。
第二個可能會使用的程序就是冷凍過濾(Chilled Filtering)。冷凍過濾源於七十年代,一間叫Teacher的酒廠把威士忌入瓶後送到美國芝加哥。入瓶送貨時並沒有異樣,可是收貨拆箱後發現威士忌變混濁了,於是貨物被打回頭。經追查後發現這批威士忌在寒冷的碼頭放了一段頗長的時間。實驗亦發現威士忌在冷凍下會產生一些混濁的物質,但並不會影響酒的安全及味道。為了處理此情況,於是在入瓶前先把酒存在零下10度至4度的低溫,待酒變濁後再用紙製的過濾器把酒過濾才入瓶。經此做法之後,酒再經過冷凍儲存亦不會再引起混濁情況了。可是,一般飲家相信冷凍過濾會移走一部份酒的顏色及味道,所以有很多飲家是追求「不經冷凍過濾處理」(Un-chilled Filtered) 的威士忌。
入了瓶的威士忌經封酒塞及包裝後便是大家在巿面上買到的威士忌了。
酒區
最後要談一下威士忌的酒區。一些較熟識威士忌的人都知到蘇格蘭的威士忌大致分成四區:Lowland(低地)、Highland(高地)、Speyside(有人譯作斯佩塞西)及 Island and Islay(簡稱艾雷)。
Lowland 主要出產榖物類威士忌。如果在蘇格蘭愛丁堡及格拉斯歌連一條線的話,這條缐以南的蘇格蘭土地就大概是 Lowland 了。此區的酒一般較輕身,亦是提供了一個好好的材料供混合威士忌的生產,此外這處的威士忌亦常用作製作雞尾酒的。
相對 Lowland,Highland 大約是指蘇格蘭除了離島及 Speyside 以外的地區。此處地勢較高,由海拔150米至900米不等。此處的酒主要是麥芽威士忌,做法亦很廣泛,什麼類型也有。Highland 面積很大,較斟酌的人還會再把此區分成中部、北部、東部及西部。
Speyside 是指沿著蘇格蘭斯佩河(Spey River)兩邊的區域。Spey River 是一條由蘇格蘭中部流向東北的一條河。這裡是蘇格蘭的威士忌的心臟地帶,因為大部份的酒廠也是在此區。這處的酒花果香出眾,煙燻味較輕,很討人歡喜。
Island and Islay 是指所有離島區域及位於西邊的艾雷島,傳統上酒的煙燻味最重,有些高達100ppm。
另外還有一個小產區 Cambeltown。此區現在已式微,產量很少了。酒的特性一般較近 Islay。
這些都是一般的說法,隨著科技及運輸發達,這些地區的威士忌的特色亦開始模糊,例如在 Islay 就有些威士忌完全沒有用煤泥的,亦有在 Speyside 的威士忌是特意用重煤泥去做(高至50ppm)。所以,與其硬記各種威士忌的地區性質,不妨試試放開心扉去享受蘇格蘭帶給我們這一份工藝吧!
最後要談一下威士忌的酒區。一些較熟識威士忌的人都知到蘇格蘭的威士忌大致分成四區:Lowland(低地)、Highland(高地)、Speyside(有人譯作斯佩塞西)及 Island and Islay(簡稱艾雷)。
Lowland 主要出產榖物類威士忌。如果在蘇格蘭愛丁堡及格拉斯歌連一條線的話,這條缐以南的蘇格蘭土地就大概是 Lowland 了。此區的酒一般較輕身,亦是提供了一個好好的材料供混合威士忌的生產,此外這處的威士忌亦常用作製作雞尾酒的。
相對 Lowland,Highland 大約是指蘇格蘭除了離島及 Speyside 以外的地區。此處地勢較高,由海拔150米至900米不等。此處的酒主要是麥芽威士忌,做法亦很廣泛,什麼類型也有。Highland 面積很大,較斟酌的人還會再把此區分成中部、北部、東部及西部。
Speyside 是指沿著蘇格蘭斯佩河(Spey River)兩邊的區域。Spey River 是一條由蘇格蘭中部流向東北的一條河。這裡是蘇格蘭的威士忌的心臟地帶,因為大部份的酒廠也是在此區。這處的酒花果香出眾,煙燻味較輕,很討人歡喜。
Island and Islay 是指所有離島區域及位於西邊的艾雷島,傳統上酒的煙燻味最重,有些高達100ppm。
另外還有一個小產區 Cambeltown。此區現在已式微,產量很少了。酒的特性一般較近 Islay。
這些都是一般的說法,隨著科技及運輸發達,這些地區的威士忌的特色亦開始模糊,例如在 Islay 就有些威士忌完全沒有用煤泥的,亦有在 Speyside 的威士忌是特意用重煤泥去做(高至50ppm)。所以,與其硬記各種威士忌的地區性質,不妨試試放開心扉去享受蘇格蘭帶給我們這一份工藝吧!
後話
原來只想簡單介紹一下蘇格蘭威士忌,方便之後我介紹我的酒廠遊歷。點知不知不覺寫了那麼長篇,希望沒有悶親大家。
話雖如此,以上只是說了麥芽威士忌的一般製法,在看這文章時我相信大家會注意到酒廠在做酒過程中有大量不同的方法去調節,在此亦恕我不能一一道來。在之後的酒廠遊歷,我會介紹一下他們每個酒廠在做酒時的一些特色。請多多留意。
原來只想簡單介紹一下蘇格蘭威士忌,方便之後我介紹我的酒廠遊歷。點知不知不覺寫了那麼長篇,希望沒有悶親大家。
話雖如此,以上只是說了麥芽威士忌的一般製法,在看這文章時我相信大家會注意到酒廠在做酒過程中有大量不同的方法去調節,在此亦恕我不能一一道來。在之後的酒廠遊歷,我會介紹一下他們每個酒廠在做酒時的一些特色。請多多留意。
訂閱:
文章 (Atom)